圖進一步打入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中 國大陸電信巨頭華為公司,今天展示了世界最薄的智慧手機。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indow 7個人資料夾 個人資料夾(User Profile)就是你從Windows 7開始功能表,看到這個使用者名稱的圖示指向的資料夾,這個個人資料夾的觀念是從Windows Vista就開始使用的,所以本篇的密技「應該」也適用於Vista,不過因為本站完全忽略Windows Vista的存在,所以就請你自己試試看囉! 這個資料夾內定是存放在「C:\使用者」(事實上是C:\Users)裡面的一個以使用者名稱命名的資料夾,如果你的電腦有設定多個使用者就會有多個個人資料夾。但是你進入「C:\使用者」還會看到其他的資料夾,而這些基本上都是不讓你動的。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 如果你之前是用Windows XP系統,升級到Windows 7後你會發覺,像我在老早以前發的這一篇「XP無痛重灌之準備篇」裡面的搬動「我的文件夾」的作法完全不適用! 因為個人資料夾裡面有許多的系統資料夾,而且都是在保護狀況的,沒有那麼容易一個〔剪下〕→〔貼上〕就搬得了的。 而且如果你將檔案顯示隱藏檔及系統檔的選項打開,你還會看到在個人資料夾裡面還包含了〔程式資料AppData〕這些存放各個程式設定檔的資料夾,而這些資料夾關聯到各個應用程式,如果你硬是把它搬走的話,程式可能就無法執行了。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2 微軟官方認可的方法 但是大家一直都有自訂這個資料夾的位置的需求,所以微軟官方就教大家在個人資料夾裡面的「子資料夾」像是「我的文件」按滑鼠右鍵〔內容〕再點選〔位置〕分頁標籤裡面設定。 我之前真的就乖乖的一個一個資料夾這樣子搬,但是發覺除了麻煩之外,有一些隱藏的系統資料夾就不能改位置。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3 還有一種解決方案是寫一個安裝腳本(script)指定這些個人資料夾的位置,但那也只限於全新的安裝,不適用於大部份出廠都已經預裝好系統的電腦。 所以我就由網路別人介紹的一些方法改良它,把它變成一個標準作業程序(SOP),只要依照著我的步驟就可以成功。而且修改完的系統已經經過半年以上的驗證都沒有任何的後遺症產生,這時候才敢分享出來給大家用用。移動個人資料夾方法解說 在還沒有開始之前,我先來說明一下整個原理: 我們知道不能移動你目前登入的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夾,因為有許多的系統檔案是在開啟的狀態。所以就有人想到開啟Windows 7內定關閉的「Administrator」使用者帳戶,但是我不贊成這個方法,因為開啟「Administrator」又沒有設密碼就等於開了一道後門,而一般人常常開門之後又忘記關。 所以我的作法是新增一個具有系統管理員權限的使用者,再用這個使用者登入搬移目前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夾。但是有多次多台電腦實作的過程中又發現:有的可以順利搬移、有的不行!於是又想出利用「安全模式」這個系統開啟最少檔案的模式來作業,結果就都沒有問題了。 而整個作法的核心就是用一個「符號連結」(Symbolic Link),將個人資料夾指向原來預設的位置,這個概念有點像是「捷徑」或是「轉向」,這個觀念Linux早就在用了。而相同利用符號連結的方法,也有人將 Dropbox 的資料夾位置搬成自己喜歡的。 但是最早的時候就算是檔案都搬成功,符號連結也都設好了,但是一登入該使用者還是會因為個人資料夾的權限不對而出現許多錯誤或是無法操作的問題,所以又找出如何正確設定個人資料夾權限就大功告成了!免責聲明 以下的修改方法本人已儘量求證不會對你的系統造成損害,但是因為每一台電腦原始的設定值並不相同,所以可能還是會有無法適用之狀況。因此請在執行以下操作之前先執行系統備份工作,以免因為操作錯誤而造成無法挽回之後果。 如果您對本文所描述的方法完全不能理解的話,建議你找電腦知識比較豐富的人或是請專業的工程師來協助你,千萬不要不懂又亂搞,否則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哦! 現在就讓我們一步一步來設定Windows 7個人資料夾的位置... 新增暫時使用者帳戶 請你從〔開始〕→〔控制台〕進入Windows 7的控制台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4 找到〔新增或移除使用者帳戶〕進入使用管理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5 然後〔建立新的帳戶〕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6 隨便打一個帳戶名稱,這裡的名稱不重要,我就隨便打個「123」,但是記得帳戶要是〔系統管理員〕然後按下〔建立帳戶〕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7 現在就多了個使用者帳戶「123」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8 在個人資料夾的新位置新增資料夾 接下來我們要在欲存放個人資料夾的新位置將資料夾先建立好,或許有人不知道如何建立所以我就講解詳細一點。 例如你要將資料夾放在「D:\Users\Win7」那就要先從〔電腦〕→〔D磁碟〕→按滑鼠右鍵〔新增〕→〔資料夾〕先建立「Users」,然後點進去「Users」之後再〔新增〕「Win7」資料夾。資料夾可以直接放在任何位置,不一定要像這樣有兩層的結構,但是既然要搬了就請你搬離開「C磁碟」。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9 修改資料夾權限 然後我們要將新的資料夾的權限設成跟原來的手機收購 一樣才不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小抄」,請你打開「C:\使用者」這個資料夾,在使用者名稱的個人資料夾按滑鼠右鍵〔內容〕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0 再點選上面的〔安全性〕分頁標籤,這就是預設個人資料夾的權限。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1 但是這樣的權限看起來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再點選〔進階〕的按鈕,這樣子就比較清楚了吧?現在有三個使用者/群組對個人資料夾有權限,分別是「SYSTEM」、「Administrators」群組及這個個人資料夾的使用者,而且都是「完全控制」及「非繼承的」。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2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新位置「D:\Users\Win7」的權限,好像差滿多的,最主要是少了個人資料夾使用者的專屬權限,而且權限都是來自上層的繼承。(在「D:\Users\Win7」按右鍵〔內容〕→〔安全性〕→〔進階〕) 要修改這些權限請你按下〔變更權限〕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3 再移除勾選的「包括從此物件的父項繼承而來的權限」 [二手收購 ]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4 移除父項的權限你有兩個選擇,請你選擇〔新增〕的方式維持原有的權限項目。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5 多出來的「Users」群組及「Authenticated Users」群組請〔移除〕此權限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6 然後少的使用者權限請〔新增〕它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7 在這裡請你輸入使用者名稱,再按〔檢查名稱〕,沒有問題的話使用者名稱就會變成「WIN7-X64-PC\Win7」這樣的表示方式,前面就是你的電腦名稱(使用者請自行替換成你所使用的使用者名稱,這一點你應該知道吧?)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8 權限是「完全控制」還記得嗎?好了按〔確定〕新增使用者權限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19 好了看一下「小抄」,權限是不是一模一樣了?如果你原來還有一組Home Users的群組也請比照「C:\Users\Win7」的權限設定。 [Win7密技] 如何變更個人資料夾位置 profile 20 現在準備的動作已經作好了,接下就要開始真正的搬資料夾了...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AV女優蒼井空積極開拓中國市場,努力學中文,還籌備推出第一首中文歌曲《毛衣》。不過她也不忘穩固自己在日本AV界的地位,日前她幫自己的歌手好友 AZU拍攝新歌《Broken Heart》MV,在其中全裸入鏡洗泡泡浴,還大膽和男模在浴缸中緊摟,甚至還有激情性愛畫面,讓粉絲看得血脈賁張。 蒼井空日前在自己的AV 微博上,自曝一張洗泡泡浴的照片,不過整張照片霧濛濛,且粉絲抱怨「泡泡太多」,失望什麼都看不到。蒼井空似乎是聽到粉絲的「心聲」,她幫AZU拍攝的MV日前首度曝光,在其中大膽的尺度讓人咋舌。不過也有網友認為,脫衣是蒼井空的「本業」,這種尺度根本不算什麼。 在《Broken Heart》MV中,蒼井空和男主角在浴缸裡玩親親,當然激情畫面也少不了,男主角還幸福的解開蒼井空的內衣、把頭「埋」進G奶中,讓男粉絲看了大呼好嫉妒。除了裸露,蒼井空也完美詮釋悲傷情緒,有許多粉絲笑稱,看到AV女優 蒼井空的演出,根本就無心聽AZU的歌聲了。 ↓蒼井空在AZU新歌《Broken Heart》MV中大膽裸露,和男主角有激情性愛畫面。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Sexual Medicine期刊刊載了一份關於美國女性如何對待陰毛的大型網上調查的結果。這項調查還調查了陰毛的髮型與性取向、享受性愛的程度等其他因素的關係。 這個調查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 大部分女性都不會完全剃掉它。 * 那些完全剃掉的女性會對自己的AV女優 生殖器更加自信。這很有趣,因為在某些圈子中,完全剃掉陰毛被認為是喜歡自己的陰戶。一般是年輕女性才會做的,因為好色的男性都很很期待。這些數據是這種看法的有力證明。 但是,這些數據並不一定準確,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答案背後的事實到底是怎樣的。一些年輕的AV 女性可能是因為不想像年長女性一樣背負著生殖器是骯髒的思想包袱,而且剃掉自己的陰毛。同樣,也有可能這些年輕女性本來就不喜歡自己身體的毛髮,所以把毛都剃掉來提升自我形象。調查結果是主觀的,也是只是年輕的女性更加熱衷這個調查。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么是分詞技術?分詞技術是搜索引擎針對用戶提交查詢的關鍵詞進行的查詢處理后,根據用戶的關鍵詞用各種匹配方法進行的一種技術。   分詞技術最早研究發明的是谷歌,也是最成熟的技術,中文分詞技術大家都很清楚的。雖然谷歌是分詞技術的創始者,但在中文比之英文要復雜得多,有多種語義,所以中文分詞技術這方面是百度領先。關鍵字優化   中文分詞有三種方法:1.字符串匹配的分詞法2.詞義分詞法3.統計分詞法。在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實例為主。我們以“中文分詞技術”為例,假設它是網頁的關鍵詞,如何對它進行分詞來使我們的網頁排名更靠前,讓更多人搜索到。百度分詞:字符串匹配的分詞是“中文分詞技術”,詞義分詞是“中文分詞”、“分詞技術”,統計分詞是“中文”、“分詞”、“技術”。一個詞百度可以分這么多個,而我們要提取對網站有用的詞語,百度也會根據詞語的匹配、詞義的匹配、詞語出現的頻率,決定根據哪些詞語捕捉網頁。   在百度輸入“中文分詞技術”,排在第一頁上的都是“中文分詞技術”為標題的網頁,除了第一位網站,是“中文分詞”為標題。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其實不然在標題意思相近,文章的被關注率,網站主題,網站的外鏈及權重就決定了它的排名,當然這不是我們現在探討的。我們從搜索結果可以看到,紅色的字體大都為“中文分詞技術”,說明在網站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先顯示標題匹配的網頁。然后在往后看,用百度快照查看網頁,你會發現,“中文分詞技術”、“中文分詞”、“中文”字體為黃色,“分詞技術”、“分詞”為藍色,“技術”為綠色。百度分別給它們的權重是黃色>藍色>綠色,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選取關鍵詞了。優先選擇“中文分詞技術”、“中文分詞”(“中文”這個詞就不用考慮了,跟我們的文章主題不符),然后再選擇“分詞技術”,雖然“分詞技術”權重稍低,但符合我們文章主題。   通過分詞技術,結合文章主題與網民的搜索習慣,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網站確定關鍵詞,其實這也是seo的由來。分詞技術是搜索引擎的核心技術之一,如果你在這方面有研究的話,在提上網站排名方面,就能如魚得水了。   大家如有對網站優化中的中文分詞技術不明白之處,歡迎到SEO論壇討論交流。網路行銷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許多網站上可以看到諸如「如何快速提升Pagerank」、「Pagerank 7的快速捷徑」等等的文章或影片,但是仔細去看這些網站的Pagerank竟然都是低於3或甚至降到0,他們教你購買軟體,教你快速增加backlink,教你如何以短短幾分鐘的作業去提升PR值,但是經事實證明,不但無法達成目的,還可能造成反效果,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很誠實的告訴你真正被Google認可的方式。我們提供三項實務的建議,當然這些不管是六大心法、五大要素、十大守則或是三大建議,最後回歸的都是Content(內容),沒有價值的內容創造不出有價值的網站。但是有價值的網站需要讓搜尋引擎瞭解,並讓讀者可以搜尋到你的內容,這也是所有搜尋引擎希望所有網站站長能夠協助的地方:在搜尋引擎還不夠智慧的情況下,讓搜尋引擎能夠真正反應讀者想要尋找的內容。哪三項實務的建議呢?建立部落格 以目前的網頁結構來說,部落格是最適合搜尋引擎抓資料的,因為tag、category、publish date等等要素,讓文章與文章之間會自然產生關聯,這些關聯會讓片段的文章形成一串互相有關的內容,這些關聯可以讓搜尋引擎知道如何索引這些片段,也可以讓讀者去一層層找到需要的資料,因此如果你的網站沒有部落格的結構,應該盡快構思如果組織你的內容去建立有價值的部落格。為什麼Google、Yahoo及Microsoft都要透過部落格來跟使用者溝通?連搜尋引擎業者都這麼做,不管是規模多大或多小的企業,建立部落格來促進與消費者的溝通及強化自然搜尋的流量導入,已經是增加企業競爭力的應有作法。善用網路社交工具 什麼是網路社交工具?Network Bookmark(網路書籤)就是一個例子,建立部落格後僅是在你的內容上建立關聯,而使用網路書籤可以讓部落格間串聯起來,並且讓更多人來看到你的內容,並且網路書籤的tag可以將這些關係標準化,搜尋引擎可以很輕易的索引相關內容。使用Semantic HTML 什麼是Semantic HTML?根據Wikipedia的Semantic HTML解釋,Semantic HTML不是一般人能夠瞭解的,標準的Semantic HTML(語意式HTML)指的是希望網頁間的資料可以由電腦自動瞭解內容,但是目前的Semantic HTML不是尚未完全標準化就是尚未被普遍使用,因此搜尋引擎目前只判斷標準HTML語法內具有語意內含的元素,我們可以說他是HTML Elements with Semantic Functions。哪些HTML元素具備語意內含呢?以下是幾個重要的HTML元素。 Title、META:描述整個網頁主題、內容及關鍵字。 H1~H6:以標題形式來強調某個內容的重點。 B、Strong、Em:以粗體形式來強調某個內容的重點。 Cite、Blockquote:標示某個內容是外部網頁,並標示其來源。網路行銷 Semantic HTML的目的就是讓你的內容可以清楚呈現給搜尋引擎,因為搜尋引擎並不瞭解你的內容,但是透過HTML的元素,搜尋引擎可以知道這段文字是屬於哪個類別,並根本這個認知來串聯訊息。關鍵字優化 總而言之,其實以上三大建議,是希望你的網站在結構與關聯上,能夠替搜尋引擎做更清楚的描述,如此一來搜尋引擎瞭解你的網站,也同時讓讀者知道搜尋到的是否是需要的內容。真正的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是在協助搜尋引擎,而不是在欺騙搜尋引擎。許多人都說做SEO要偷偷做,不要讓搜尋引擎知道你的作法,其實只要是正確的SEO作業,搜尋引擎反而是鼓勵的,因為你可以改善他們的搜尋效能。在內容上提升,在結構與關聯上修正,才是真正在進行SEO,請大家光明正大的進行,如此一來才可以讓網友找到需要的資料而不是一堆不相干的垃圾。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的官方部落格在2008年5月刊登了伍由.曼伯(Udi Manber)的這篇文章「Introduction to Google Search Quality」,並且透露Google將定期公告關於搜尋引擎的訊息。根據伍迪.曼伯的文章,Google有超過百人以上的工程師與科學家直接在研究與改善搜尋引擎技術,另外有團隊負責品質評估、使用者界面開發、垃報技術偵測等,他表示在2007年Google就有450次的改善修正,平均每週就改善9次之多。 另外一位創立Blekko的里奇.斯克倫塔(Rich Skrenta)談論到插尋引擎說:「搜尋引擎就是把全球的頁面複製一份到你的叢集裡,然後進行七項苦工(分散式系統、HTML分析、文字與語意分析、反垃圾、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使用界面、彈性的系統規模),然後每天都會驚訝發現許多的色情與垃圾網站」。他的最後一句透露了兩個重點:取巧的網頁會被抓出來,以及人類在整個過程中會介入資料的判斷。 其實從2007年Google的PR調整來處罰Paid link(付費式聯結),大概就清楚人為干擾搜尋引擎演算法的例子,但由里奇.斯克倫塔的說法就更加明白,非自然的網頁行為是被嚴密監控的,也許你會認為上億頁的資料中不會被發現,那你就低估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可能性。關鍵字優化 雖然搜尋引擎的作業相當繁複,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簡單劃分成幾個步驟: 1. 由網路上抓取各網站的資料(Data Crawling) 2. 將抓回來的資料處理與建立索引(Data Indexing) 3. 以演算法建立各網頁評比分數(Data Scoring) 4. 搜集使用者瀏覽網路的習慣資料(User Browsing Statistics) 5. 由使用者搜尋資料搜集關鍵字及點選率(User Search Statistics) 這五個步驟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說明。網路行銷 因此如果想要讓搜尋引擎能夠把你的網頁顯示在搜尋結果的前面幾頁,就必須深入瞭解上面五個步驟的過程,這些就牽涉到太多深奧的資訊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行銷學等等知識,但是如果能夠好好閱讀本書,你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握所有搜尋引擎的核心知識。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元芒果雙機
微軟 Windows Phone 是最新的智慧手機選項,高階有 手機收購Lumia 800HTC Titan,但索價不低;便宜一點的款式,除了 HTC Radar,還有最近上市的 Nokia Lumia 710 Acre Allegro M310,提供另外二個入門芒果選擇。

文章標籤

bullf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